什麼是動物行為?
動物行為是一個非常熱門的主題,不只是生物學家,而是普羅大眾,多到甚至於在電視節目的重要時段都可以看到。不只包含大家所熟知的狗。狼在同一族群的成員聚在一起時很興奮的互相打招呼,大黃蜂會用它長長的舌頭深入毛地黃花的底部取得花蜜,獵鷹高速俯衝攻擊飛在他下面的鴿子,年輕的獵豹在離羊群非常近的地方安靜的在一起休息;
學習動物行為是關於所有這些事;是有關於狩獵者的追逐以及被狩獵者的逃脫,是關於織網、挖掘洞穴和築巢;是關於孵蛋和養育吸奶的幼兒;是有關保持靜止和隱藏、跳躍和飛翔;行為包含了靜止的姿勢和積極的動作;所有描繪動物生命的的聲音、氣味和顏色的變化。
動物行為領域裡工作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在這方面的責任,對研究動物生命的任何阻礙降到最低。在英國的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Animal Behaviour(ASAB)以及美國的Animal Behavior Society(ABS)共同發表了 「Ethics in Research on Animal Behaviour」 談到這類問題,不只是對於實驗室的研究而已,同時對於田間研究亦是一樣的:即使只是在遠處觀察動物,都會打擾他們。需要非常注意並小心的完成。現在我們可以透過在他們身上打上標記或是穿戴追蹤的裝置學習到更多相關知識。雖然這只動物之後會回放野外,但是光是捕捉他們就已經導致緊迫(Stress),而且追蹤/標記裝置甚至會改變他們的行為 。
這說明瞭我們設計任何動物行為的研究(實驗或是觀察)會有道德、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影響。現今世界越來多國家發現動物福利的重要性並且立法,制定工作守則或制定對動物該如何被對待的指導方針。動物行為的研究對於這方面特別有貢獻,因為瞭解動物的行為以及自然天擇下如何演化,能幫我們增進動物的福利。立法要有效,就必須有良好的關於動物生活以及對環境如何反應的資訊。
例如將獵豹(Acinonyx jubatus)捕捉繁育對於避免獵豹滅絕並可以長久生存下去是很重要的策略,但是如果您將一對獵豹放在動物園內,他們的生育率極低,直到非洲田間工作發現(Caro,1994)將公母養在一起(這是標準的動物園工作)導致了失敗。母的獵豹單獨生活並且單獨狩獵,完全和公的獵豹生活沒有交集,只有在發情的那短暫的幾天。
現在我們打開了第一章,撇見了這樣多元特質的現象, 在這樣差異下我們該從哪裡開始?學習動物行為的人門到底在做什麼?以及他們想要知道什麼?
有兩個主要的方向,生理的,以及整個動物;
行為生理學實驗就身體如何工作,也就是神經、肌肉、以及感覺器官是如何協調產生複雜的行為,例如鳥或是蟋蟀如何唱歌。而「整個動物」是探索完整動物的行為以及影響他的行為的因子;例如哪些環境的因子促使蟋蟀或是鳥在特定的時間唱歌?或是他們為什麼唱歌?
「整個動物」的研究借由觀察自然環境里的野生動物以及居住在控制環境下被捕捉或是馴化的動物(依照需要研究的問題而設計的環境)
生理的探索通常需要將動物帶到實驗環境里,因為他們可能需要包含在皮下插入探針,比如我們需要知道引起唱歌行為的機制或是看到掠奪者的視覺刺激後,該動物的反應。(1)
用現代的角度來看早年的動物行為研究方式,有許多都是非常不人道的,雖然我們現在不會再用這樣的方式進行,但是對於過往的研究仍應該感謝,也不可抹滅。
好了,接下來,問你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是動物行為??
動物行為包含動物做了「什麼(What)」, 以及」什麼時候做的(When)「 ;他是「如何」做的(How);「在哪裡」做的(Where) ;以及「為什麼」 做這個行為(Why)。
行為是一系列的動作;每個動作都有「開始」;「中間」 ;以及「結束」。而每一個單獨的行為可能和另外一個行為重疊。所以看一個行為的時候需要研究所有涵蓋的內容,而不是單獨的行為,以免導致錯判。
Ref:
1.Manning, Aubrey. An Introduction to Animal Behaviour (p.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