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發展Development
在談到狗的發展階段時,我們不得不提到神經元以及髓鞘化,神經細胞最小的單位是神經元,而一個神經元有非常多細微的部分,例如細胞體、樹突、軸突。然而這些有鞘神經纖維軸索的管狀外膜就是髓鞘(myelin),是由髓磷脂所構成。神經軸索在發展過程,髓鞘逐漸成熟,稱為髓鞘化。髓鞘化之後,神經外就會被一層髓磷脂構成的膜包覆著,這個膜的存在可以讓神經興奮傳導時的速度加快,並且保證它的方向而不會亂竄。
小狗的第5對、第7對以及第8對腦神經的髓鞘化在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了,第5對腦神經時三叉神經,第7對是顏面神經,而第8對腦神經則是前庭鍋/聽覺神經。這三對腦神經和小狗的吃、喝、平衡以及身體的轉向有關。
髓鞘Myelin在出生的時候缺乏,到了四周齡逐漸出現,同時核糖核酸RNA的合成快速增加。在人類,髓鞘先沈積在周邊神經(PNS)、腦幹的中樞神經(CNS)、小腦、以及運動系統,這些在出生前以及出生時就開始了。然而狗的中樞神經、感覺根(Sensory Roots)傳出通路等的髓鞘化是從出生後逐漸開始的,一直進行到3週齡,這些反應在嗅覺的發展、視力發展、觸覺的發展以及溫感上。
在緩慢的髓鞘化後,在四週齡左右會進入體感皮層快速的髓鞘化,而視覺以及聽覺更平均的髓鞘化發生在六週齡。狗和人類一樣,髓鞘化發展最慢的是腦部的前葉,腦部的前葉屬於邏輯思維的腦,所以發展的最慢,然而腦部的發展越完整,狗的行為就越複雜。
John Paul Scott(17/Dec/1909 ~ 26/Mar/2000)和Fuller 研究3週齡的幼犬,選擇了五種品種:Wire haired Terriers、Shetland Sheepdogs、Cocker Spaniels、Beagles、以及Basenjis,經過20多年的研究,於1965發表,堪稱社會化的里程碑。而Schoon Goth Berntsen 2011 年對於馬犬(比利時牧羊犬Beligian Malinois)做了十代的研究,堪為狗神經發展的里程碑。
第一階段的社會化:
第一階段的社會化從0-3週齡開始,也就是髓鞘化的開始,其中從0-13天屬於嬰兒時期,小狗只有基本的運動技巧,靠簡單的觸覺感官找到母親和牠的同伴,這一時期的嗅覺是存在的,但是微弱。對於這一時期的小狗,每天給牠們少量的刺激、撫摸,未來更容易克服緊迫,同時在這一個時期,過度的刺激必須避免,因為過度的刺激會導致ACTH過度分泌而降低了學習能力。
到了13-21天齡屬於轉換時期,也就是從爬到走的時期,從嬰兒時期進入社會化期的中間時期,稱為轉換期,這時候的小狗有更協調的運動、開眼、對聲音出現驚嚇的反應,20天齡開始長牙,視力也開始進步,在這個時期末開始會搖尾巴,至於這個搖尾巴是不是代表信號?目前是不知道的,尚待研究。
第二階段的社會化:
第二階段的社會化從3-12週開始,這是讓一隻狗成為正常狗的重要時期。分別在第3、7、20週齡讓小狗第一次接觸人類而被動的觀察,也就是不主動去和小狗互動,以這三組的狗對比,發現3週齡的小狗會主動的接近並且探索陌生人,7週齡的小狗需要2天的時間去習慣,才會接近並且探索陌生人,而20週齡才開始接觸人類的狗,一輩子害怕人類(Agrawal et al,1967),同時牠的學習能力受損。(Melzac 1968;Melzack & Scott 1957;Thompson & Heron1954)
行為發展的時間表(Schedule)
3-4週齡牠們開始跟隨彼此(Scott & Fuller),5週齡會離開團體,脾氣會越來越暴躁,6-7週齡對於環境和同伴的依存最為強烈,如果這時候讓牠們與環境或是同伴分開,會導致小狗的不穩定(Elliot & Scott)。 6-7 週齡的緊迫會影響幼犬大小便的學習。離乳時就離開母親和同伴,平均每一分鐘會叫100次。由於大腦皮層的發展,小狗在8.5週齡會對特定物質產生喜好,所以讓一隻小狗學習在特定地點上廁所,這個時期最適合。
沒有關在籠子裡養的幼犬在60天的時候比關在籠子裡養的幼犬更會探索正常事物。
小狗仰賴媽媽舔牠的生殖器或是肛門刺激牠的排便和排尿,這樣的行為持續到3週齡,之後到了7-8週齡,牠們就會在需要時自己去排便排尿,而剛好在8.5週齡產生對特定物質的喜好,所以這時期是最早可以訓練大小便的時間。幼犬對於新的事物的反應最佳時期從5-9週齡開始,所以在這一個時期最適合導入牽繩和項圈等。
幼犬如果在6週齡離開媽媽,無論在生理上、健康上、還是體重上,都會有不良的影響(Slabbert & Rasa,1993)。研究也發現玩具對於分離產生的痛苦沒有幫助,但是社交刺激就有幫助(Pettijohn et al,1977)。對於7-8週齡的小狗會開始探索人類並且向人類學習,因此人類可以協助釋放社交壓力。將一隻工作犬單獨飼養到16週齡,牠會失去自發的遊戲能力。
1994年Fedderson-Petersen針對47個品種的狗研究到牠們9個月大時發現:社交剝奪的狗狗,在人類靠近或是打招呼的時候,對人類是敵對的。如果將狗一直養在籠內直到14週齡,這樣的狗一輩子膽小缺乏自信,也不太願意主動出籠,真正恐懼任何新的事物(Neophobia)。
將小狗和同伴分別在30-40天以及8週齡分開做研究對比發現,過早分開的小狗更容易有分離焦慮症、過度的吠叫行為、散步時的害怕反應、尋求關注的行為、破壞傢俱的行為以及食物保護的侵略行為。對於不同的品種,牠們對於獎勵、限制、以及社交背景的反應也不一樣(Plutchik1971)。
當狗的神經發展到足以反映刺激的時候,牠們就可以從透過接觸而得到好處,這個社會化時期也是狗最能夠接受特定刺激的時期,一隻沒有病理上問題的狗,牠會主動的讓自己曝露並接觸環境的刺激。在這個時期缺乏了刺激,就會產生和刺激相關的行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