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Structure:
要說狗的社交能力的最佳樣本模型,最合理的就屬於野狗了。而野狗實際上是由完全馴化的動物而來而,而不是從狼而來。但是很可惜的是野狗真正的社交能力因為疾病和人類的干擾而很少展露。尤其是:如果他們和狼一樣根據多年以來建立的家族產生群體結構喜好。
就算他們和野生的狼一樣生活不被人類打擾,但是從來沒有觀察建立如狼群家族一般的群體。他們不像狼那樣會協助父母養育小孩,或是狼所具有的父愛。
階級的認知:
階級是人類觀察動物間互動而來的一種財產,但是對於動物本身來說牠們不需要知道牠們間的關係。現今已經證實可以製造一個簡單的機器人,根據簡單的刺激反應規則並且限制它憶起之前的遭遇,設定它非常穩定的優勢階級(dominance hierarchies)(Funato et al., 2011;Vaughan et al.,2000)。很明顯的這個機器人不可能“明瞭” 它和鄰居的“關係”。不能僅僅用階級的存在說明它對於階級的認知。
狗比起機器人更複雜,比如他們認得其他的狗,甚至在分開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如Hepper,1994)。是有可能不用借助動物的任何能力來理解階級的存在,用簡單的配對關係解釋非靈長類哺乳動物的優勢階級(Appleby,1993)。最近發現狗會根據自己觀察第三方的互動改變自己的行為(Kundey et al., 2010;Marshall-Pescini et al., 2011;Rooney & Bradshaw,2006)。不過狗似乎認知上被限制在牠們能夠摘選出的資訊裡(如Kaminski et al., 2012)而且至今的認知科學發現狗只有最初步的“心裡理論”(Theory of mind)(Horowitz,2011;Range & Viranyi)。牠們許多(或許是全部)好像有洞察力的動作都可以用關聯學習加上高度的選擇行關注來解釋(Elgier et al,2012)(Horowitz,2009)。從最善於社交的斑點土狼的研究也得到一樣的結論。(holekamp & Engh,2002)。所以對於狗到底了不了解和牠們周遭的狗的關係很值得懷疑,牠們反而更像是針對這些從過往經歷獲得意義的刺激組合做出反應。
簡單來說,沒有證據支持“地位”對狗有任何意義。因此地位在狗來說非常不可能是牠們行為的動機,也不可能為了最佳的生理目標如代謝的穩態或是減低緊迫。即便如此,到今天以“地位驅使”仍然被用來解說各種狗對人以及狗對狗的侵略行為,同時有非常多訓練狗的技巧還大量的運用這個觀念。(Landsberg et al,2003;AVSAB,2008)
雖然當狗在競爭有價值的資源時表現的獨斷過分自信讓人覺得是自我證據,但是這種行為反而用簡單的學習規則可以解釋的更貼切。對比狼群的整體結構來說,沒有一個準則可以取代最簡單的“多物種群體”觀念來描述狗社交結構。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和人類生活的狗行為上的複雜度和變化性那麼大。
優勢Dominance準則的替換
許多作者使用資源持有潛力(RHP)模組(Parker,1974)當作替代的準則來解釋狗之間的關係(Lindsay,2005;Shepherd,2002;Wickens,1993)。好處是預估每個個體的資源主觀價值的爭執結果,使得Dominance(優勢地位)依照事件而徹底改變。因此也說明了為什麼群體裡“順從的submissive”成員卻可以允許取用高等級的資源,因為牠們不會讓比較“優勢的dominant”成員升級爭執。不過狗和其他物種不一樣,同伴狗在遭遇別的狗時通常不會注意相對的體型大小,即便大小型犬的差異如此巨大。舉例來說,當主人帶著狗運動遭遇到其他狗,體型大小不能用來評估結果。(Bradshaw & Lea,1993)
大多數的狗也不會把重點放在對方的戰鬥能力,使得動機(狗對與資源價值的認定)的不同、接受到的動機(對方釋放出的信號是不是打算擴大衝突)的不同、和雙方之前的經驗的不同,一起在決定結果上扮演重要角色。
過往的經驗以及前後文(context)的準則更適合狗與狗以及狗與牠的主人間的互動的模式,這些是牠們之後遭遇的決定因素。(Bradshaw et al., 2009)。舉例來說,被體罰的狗除了處罰牠的人以外無法關聯任何Cue和處罰,就會在那個處罰牠的人再度靠近牠的時候焦慮,在行為上牠的策略會依照之前的經驗,可能會出現讓步(appeasement)、迴避(avoidance)、侵略(aggression)、或是這幾種不同的組合。任何有效的策略就會被增強。在之後再度遭遇時,同樣的狀態下牠會更有自信的展露這些行為。因為害怕,為了清楚的防禦而呈現侵略的樣貌,這樣變化後的展示可以並且反覆的降低牠的焦慮而成為選擇的策略,這樣的結果反倒被誤植“優勢地位侵略行為”的標籤radshaw et al., 2009)。
狗與狗和特別是狗與人之間的競爭行為因此更應該用關聯式的學習來解釋,而不是狗為了要當群體裡老大的觀念。
在概念上用將家犬放在演化到人類世界更有用,家犬演化成對人類的注視和姿勢獨特的敏感性(Range & Viranyi),以及被遺棄的狗可以急速的和對人類產生依戀。(Blackwell et al, 2010;Mendle et al., 2010)這些都指出和人類接觸的巨大動機,狗與人類的關係超越其他任何混合物種群以及狗牠們自己之間。因此將人類和狗的關係重點都放在“親密關係”上,而不是“優勢Dominance”上,同時這也是和同伴狗之間重要的因素。
很明顯的,馴化並沒有改變狗的溝通能力,就像認知能力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