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行為Social Behavior
John Bradshaw and Nicola Rooney
要成功的馴化物種,除了牠需要和自己的同類社交互動,最重要的還需要和人類互動。然而有效的互動仰賴彼此對於社交意圖的信號的認識以及對於信號燈解讀認知能力。對於狗來說,這兩種能力都必須來自牠的祖先 – 灰狼 Canis lupus。而早年對於狗行為的認識多數來自於對於狼的研究。(如 Fox,1973)
這幾年科學家大幅度的轉向:
第一:對於野外的狼群研究和早年捕捉回來的狼群研究結果大不相同。
第二:馴化導致狗的認知能力大幅改變。
野外研究發現狼群的社會單位是家庭(Mech,1999)和當年用捕捉回來的狼群研究完全不同,野外的狼群通常年輕的小孩會協助父母一到兩個交配季節後才會離開。對於其他附近狼群會避免接觸,但是當真的見面時,就會發生衝突。(Mech & Boitani,2003)
而大多數對於捕捉的狼研究,無法離開而會為了交配而打架,也因此發展出了所謂的君王或是優勢地位,讓alpha的公狼和alpha的母狼透過侵略攻擊讓其他狼無法交配。但是對比野外的自然狀態,那些沒有交配的狼無論在交配前後,會維持原本的交配配對而不是拆散。
Alpha因此是個多餘的詞,只是等同於「父母」(mech,2008)。在自然界的狼群里的侵略行為是非常罕見的,只有在小狼性成熟時到了要分離時才有可能會變得明顯(mech & Cluff,2010)。而在捕捉的狼群里,因為人類讓牠們沒有選擇而被迫不自然的只能競爭,但是如果給牠們機會,牠們會分開成為好幾個交配單位。
在自然環境裡狼群Dominance(優勢)的意義僅僅只是描述一隻公的一隻母的狼交配並且帶領該群狼,同時其它的狼不需要強迫,有時候藉由展示順從(submissive)和讓步(Appeasement)接受牠們的領導。
無論在科學還是受大眾歡迎相關狗的文章裡,狼和狗在外在有非常多的相似度,但是卻導致誤解而被推論為:如果狗做了什麼品種特異性行為,如被動順從(passive submission)或是遊戲請求(Play bow),藉由狼的行為比較最可以找到牠的動機,但是實際上在表面上相似的行為最少有4個不同的解釋。
第1:狗的很多行為似乎是源自於青少年的狼而不是成年的狼。但幾乎都用成年狼來比照(Kretchmer & Fox,1975)
第2:社交認知上完全改變了,特別是不同物種間的溝通,而這是馴化的結果(Range & Virani)
第3:和第二有關,馴化後如家犬改變了許多信號的功能的緣由(上下文Context)
第4:和人類接觸而得的高獎勵價值(狗可以使用和人類社交關注當作獎勵物來訓練而來自證明)
有一些品種的狗能夠呈現相當多類似狼的訊號,但是在牠們和狼之間的相似度解讀需要很注意。在馴化過程中無論在哪個物種一開始牠的視覺訊號(例如用一種姿勢來傳遞特殊的意義)並不會演化(進化),對狗來說牠們的訊號是遺傳自牠們的祖先。但是這些訊號看起來很像,但是因為馴化的緣故在認知上、情感上、以及社交或是社會上的意義已經完全的改變了,因此狗對狗以及狗對人的溝通,都需要在社會環境裡合理的檢查,而不是表面上比對野生的祖先。